很多朋友对于拍三国的时候死了多少人和持续近百年的三国,这期间到底死过多少人呢不太懂,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一、东汉末年三国大战死了多少人
公元280年,西晋太康元年,吴死,全国统一。这个时候中国总人口是1600万,和上海北京差不多。公元156年,东汉桓帝在位两年,中国总人口已达5000万。也就是说经过一百多年的战斗,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了!
在中国封建社会,每一个朝代的结束都是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时期。汉末三国、唐末、宋末、元末、明末、晚清都是如此。
大树的砰然一声,无非是外力的突然破坏或者内部的逐渐腐朽。但一个大王朝的覆灭,通常都是内因造成的,东汉末年就是这样灭亡的:一是天灾频仍,民不聊生;二是官员贪婪腐败;第三,奸夫掌权,虎狼当道;第四,恶行猖獗,黑暗。然后,黄巾遍地,千里之地光秃秃,诸侯崛起,天下熙熙;然后三国争斗不断,山河分裂近百年。
贼执社稷之柄,杀主灭玉京。推翻皇帝根基,祠堂被烧。传西迁,哭着走,看着贝洛城,儿子伤心。这是曹操《薤露》首诗的后八句,描写董卓威胁皇帝西迁长安,火烧洛阳的场景。
人们习惯于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,因为其首都的地理位置。从汉光武帝刘秀建都,到三国时期,洛阳已有200多年的商业历史。金碧辉煌的宫殿,香榭丽舍的花园,繁华的街道,金碧辉煌的华轩,和长安城一样大。晋人张衡在《两京赋》一书中,盛赞了当年洛阳的壮丽盛况。但东汉末年,董卓的一把火,让洛阳这个一国之首的好地方,一度成为几十万人口的大都市,只剩下几百户人家。太可惜了!
哪里有分裂,哪里就有战争,哪里有战争,哪里就有死亡。据钱穆《国史大纲》:蜀亡时,胡28万,寇94万。内甲兵10.2万,占总数的九分之一。吴亡时,户五十三万,口二百三十万。内兵23万,占总数的十分之一,官员3.2万,后宫5000。魏,胡,663423,寇,4432881。三国合计约,户,1473423,口,7672881。钱穆说,就整个历史而言,户口并不比现在少。一般来说,就是盛汉时期南阳、汝南两郡的数量。三国后期就是这样,乱的时候可以想想。
在一首名为《蒿里》的诗中,曹操描述了当时中原周边的惨烈景象: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啼。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活着,想起来极其难过。
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文明野蛮灭绝的大倒退。董卓迁都长安,火烧洛阳,就是很典型的一个。火苗冲天,黑烟满地,方圆两三百里,鸡犬无人。这一把火,比起秦末着急的项羽,放在阿房宫,一把烧了三个月也没灭的火。可能差一点,但是它的残暴更厉害。董卓杀富徙贫。富人被杀无罪,穷人在迁徙途中被杀。即使是幸免于难的人,也逃不过虎狼之军。结果河洛焦土,千里之外的赤县,夷为平地,几劫屡犯。
黄巾也好,董卓也好,都是基层百姓用的低
在每个人灵魂最私密的地方,总是有善与恶的碰撞甚至战争。善能制恶,成为正常的社会人;如果善不能抑制恶,它就会随着癌细胞的扩散而愈演愈烈。但社会无法抑制邪恶病毒的蔓延,个人的邪恶自然会发展成群体的邪恶,而群体的邪恶又会被低智商、低素养、低理性的痞子先锋所操纵,这势必是一场不可收拾的人间悲剧。
人类最大的罪恶是屠杀。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,国与国之间是互相残杀的,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国家内部,这个集团和那个集团,这个党和那个党,这个军队和那个军队之间互相残杀,而用这种内斗杀人的人,更是血腥残忍。当统治者杀了他的副手,叛军杀了皇帝,镇压起义,他们会杀了所有的人,消灭政府,消灭草。甚至王皇后的相互残杀,内外宫闱,军阀诸侯的内战,文官武将,更是成了黑暗的杀戮场。九大家族都牵涉其中,所有无辜的人都被刀剑所杀。那些杀人犯杀红了眼,不问青红皂白,给李殊带来灾难也是常有的事,像割庄稼杀过去,血流成河,尸横遍野。
中国文明史上的每一次倒退,都是这些具有破坏性、报复心、恶行坚决的勇者们制造的杰作。
公元263年蜀亡,公元264年魏亡,公元265年称帝晋,中原大一统,老百姓终于摆脱了战争的阴影。公元280年,西晋太康元年,吴死,全国统一。这个时候中国总人口是1600万,和上海北京差不多。公元156年,东汉桓帝在位两年,中国总人口已达5000万。也就是说经过一百多年的战斗,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了!
中国的生活就像一条虫子。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,被困,流亡,并在每个回合都被视为政治受害者。大笔一挥,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,就让死人活了过来。别说公正的审判,连良心的谴责都没有。当它成为历史,一行两行字,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就会被人刷到一边。
所以互相学习,习以为常,在中国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的价值在掌权者眼中是微不足道的。直到今天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重人的基本权利。包括把人当人的,被人当人的,都不觉得人这么没有安全感是不正常的。十年动乱期间,你有那么多权利,却被造反派扔进牛棚,无所不用其极地羞辱自己。谁曾说过不,不敢屈服?这是这种永恒的流毒影响的结果。
二、持续近百年的三国,这期间到底死过多少人呢
封建时期的战争是自私的。它是在牺牲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,为少数人的享受而建立的新王朝。老子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,因为他的“无为而治”、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、“鸡犬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的思想,都是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考虑的。在中国封建社会,一个王朝的“末日”时期,是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时期。
汉末三国时期,包括唐末、宋末、元末、明末、清末,都是如此。大树突然倒下,无非是外力的突然破坏,或是内部的逐渐衰败。东汉末年的结局是这样的:一是天灾频发,百姓生活无路可走;二是官吏贪,官府腐败;三是权贵被工匠、狼人把持;四是恶行猖獗。那时,黄领巾遍地,千里之外,诸侯群起,乱世厮杀;后来,三国分裂,山河分割近百年。
战争是大多数人不喜欢的事情,因为只要战争发生,无论结果如何,双方都会有伤亡,正如所谓的“枪声一响,黄金一万两”,战争中没有胜利者。而且,在冷兵器时代,战争爆发后,民间场面更是触目惊心。杜甫曾感叹“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,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”。
李白也感叹“乌鸢啄人肠,衔飞上挂枯树枝。野战格斗死,白马号鸣向天悲”。白马在一场野战中死了,它向天空呼喊。由此可见,战争对无辜人民造成的损害是难以想象的。所以,有句俗话说,在乱世做一条和平的狗总比做一个男人好。古往今来,在世界各地,无数的战争爆发,甚至人们也一直在枪林弹雨中战斗。
东汉灵帝年间,中国人口为5007万。东汉是由光武皇帝刘修建立的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,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,人民生活相对幸福。人口由西汉末的2000万增加到5007万。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,后来的魏、蜀、吴三国战争打破了和平。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。
公元208年,赤壁战役后,中国人口由东汉末年的5007万人变为140万人。你可以看到人口急剧下降到140万,人口发的骤然减少,原因就在战争上。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,人口大部分是少得,到了王朝的中期,人口就会大幅提升,到了王朝的末期,人口还会减少。古代的封建王朝中,人口是重中之重。
无论是战争还是经济,都与人口有很大的关系。“贼臣持国柄,杀主灭宇京。荡覆帝基业,宗庙以燔丧。播越西迁移,号泣而且行,瞻彼洛城郭,微子为哀伤。”这是曹操《薤露》诗的后八句,写的是董卓胁帝西迁长安,焚毁洛阳的情景。通过曹操这样的诗就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残酷。董卓的出现,让东汉变得雪上加霜。
本身就受到战争影响的东汉,在董卓之乱出现后,更是风雨飘摇。晋人张衡的《两京赋》中,对洛阳当年富丽堂皇的盛况,很是赞美不绝。可东汉末年董卓的这一把火,让曾经辉煌的洛阳变成了人间炼狱。凡分裂,必定有战争,凡战争,必定要死人。
据钱穆《国史大纲》:“蜀亡时,户,280,000,口,940,000。内带甲将士102,000,占全数九之一。吴亡时,户,530,000,口,2,300,000。内兵230,000,占全数十之一,吏32,000,后宫5,000。魏,平蜀时,户,663,423,口,4,432,881。三国合计约得,户,1,473,423,口,7,672,881。”
曹操在一首题名《蒿里》的诗中,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景象: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”由此可见,钱穆在《国史大纲》中说的肯定是正确的。曹操的诗篇就描写了当时的惨况。那么在三国时期,究竟死了多少人呢?
数千里的平原上竟然铺满了白骨,千里的平原上竟然连一只鸡叫都没有。难以想象,当时的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。具体的死亡人数肯定是无法估算了,但是梁启超对此表达过自己的看法:“盖扰乱既亘二三十年,则仕者涂膏血于原野。举凡有生殖力者而一空之,无以为继,一也;壮者既去,老弱妇女势不能存,二也;血肉满地,疠疫缘生,三也;田晴不治,饥馑相随,四也……当代之人,未能有存其半也。”
通过这样的描述来看,三国时期死亡的人数肯定是上千万了。梁启超所列出的四点原因很中肯直接切中要害,他所说的正是三国社会的真实情况。如:赤壁之战,孙刘联军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曹操,便是因为曹军患了严重的疫病,使得曹操手下的士兵大量死亡,无奈退军。
三、三国时期经常的大战,当时死伤了多少人口呢
魏国灭蜀之战时,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、邓艾3万人马、诸葛绪3万人马,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。灭吴之战,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。喜欢“号称”自己多少多少人。虽然实际部队肯定是要打折的,但是反正气势上不能输,最好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。这一点不但中国人会,连越南人都会。明成祖征讨他们的时候。
这四十万人,也不能全部去打仗,还要戍城守边,还要有文职人员等等。曹操只养精兵,曹操最引以为傲的军队就是“虎豹骑”,!曹操经常携精兵以少胜多。我写过文章,推算出曹魏能长期养活的总兵力在23万左右,最精锐的中军只有10万人。三国后期,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恢复,战争规模扩大了,但知名度相对小多了。诸葛恪进攻魏国的合肥新城之战,诸葛恪兵力二十万,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同样领兵二十万救援新城。
不过三国鼎立之后,人口较东汉末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,但动不动几十万,这就真的过分,比如蜀汉后期总兵力约10万,但由于要留守益州,能调动进攻的士兵其实仅仅5万,甚至可能更少。农耕文明的社会,平均20个人养一个兵,这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,还是勉强可以的,再超过就要不能承担压力了。那么,当时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?曹真伐蜀时,也就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,曹真就是带十几万大军,司马懿对战诸葛亮时手中现成兵力就超过十五万,还可以调动边境所有兵力约四十万。而诸葛亮每次北伐只带四五万。
实际上的官渡之战袁和曹的战力对比是13比3.4万左右的,并不是《三国演义》里面动不动就是袁绍几十万大军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